哈尔滨清明节习俗

导语 哈尔滨清明节习俗有哪些?哈尔滨清明节有哪些习俗?哈尔滨本地宝为你带来哈尔滨清明节习俗的相关信息,希望能帮到你。

  哈尔滨虽然是一座充满欧陆风情、洋味十足的城市,可哈尔滨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十分重视。清明节,作为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要内容的日子,更是在哈尔滨人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。

  早年,哈尔滨人总习惯将清明节与寒食节看成是一回事,其实这是两个节日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,这个节气正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天气渐渐暖和起来,草木与冬眠的动物开始复苏,万物一派生机。据古代《历书》解释:春分后半个月,万物“清净明洁”,所以人们把它叫清明节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,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。

  寒食节则起源于有关历史人物介子推的故事。春秋时,介子推协助晋国公子重耳逃亡,流落卫国时,在讨饭都讨不到的情况下,毅然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煮来给重耳公子吃。最后,重耳当权,介子推却没有得到封赏,于是隐居深山。当已成为国君的重耳,想起介子推的功劳时,却怎么也找不到他。于是放火烧山,逼介子推出来。结果,介子推与母亲合抱大树被活活烧死。为怀念介子推,重耳(晋文公)将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纪念日,并通令禁火,自己也吃冷饭,以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。

  哈尔滨人过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?哈尔滨人过清明节时最重要的习俗就是上坟扫墓,祭奠祖先和逝去的亲人,以尽孝道。早年,哈尔滨地区都实行土葬,死者都有土坟。清明祭扫时,既要烧纸钱、焚香,供奉酒水、果品、糕点,还要为坟墓清理杂草、添土圆坟。清明前两天,人们就开始用铁制的钱模子(俗称“纸锷子”)在黄钱纸上打钱,然后折叠好,以便焚烧。经济条件稍好一点儿的人家,还要用金银箔纸叠金银锞子。清明那天,一家人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成群结队,携带祭品,或去坟墓所在的城郊,或坐车回农村老家,为死去的亲人祭扫。这习俗并非完全是封建迷信,只是一种表达孝道的祭奠形式罢了。

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,哈尔滨移风易俗,实行殡葬改革,倡导火葬,除了边远农村,基本上没有了土坟。清明时,向阳山公墓、皇山公墓、天河园墓地、和平墓地、金山墓地、平房墓地、万宝墓地等是人们祭扫活动的集中地,或去近年修建的乾坤园、松鹤轩、卧龙岗等陵园,祭奠死去的亲人。祭奠者大都会为逝者献上一束黄菊花或白菊花,再摆上一些供品。即便想烧纸钱,也要到殡仪馆和陵园指定的地点集中焚烧。

  哈尔滨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,清明时除祭奠自己死去的亲人外,中小学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还要组织中小学生和青年祭奠革命先烈。始建于1948年,由国防部部长张爱萍题写园名的哈尔滨烈士陵园,内有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,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光荣牺牲的革命先烈228名。哈市还有东北烈士纪念馆、李兆麟将军纪念碑、赵一曼烈士纪念碑。清明节这一天,中小学生和青年们不但要为先烈们敬献花圈、挽联和鲜花,有时还要参加少先队、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的宣誓仪式。

  哈尔滨人有着博大的胸怀,清明时节,他们对为这座城市解放而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,对埋葬这里的外国朋友也不会忘记。1945年8月15日,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一举解放哈尔滨,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。此外,近代哈尔滨也是俄罗斯人、犹太人侨居聚居的地方。这里建有苏联红军纪念碑,有建在哈尔滨东郊皇山,目前远东地区规模最大、保护最完好的犹太人公墓。清明节时,俄罗斯、犹太朋友按中国习俗来此凭吊的同时,哈尔滨人也会在苏联红军纪念碑前和犹太人公墓献上花圈、挽联和鲜花。

  清明节有一个风俗叫“戴柳”,即祭扫时在坟地栽种柳树。民谚说:“清明不种柳,死后变黄狗。”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清明植树。1979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,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。3月份的哈尔滨大地尚未完全解冻,不适合植树,所以,哈尔滨人多在清明时植树造林。在南方,清明时要踏青,也叫探春。哈尔滨则不然,因为哈尔滨此时虽天气转暖,柳树枝条鼓出了“毛毛狗”,小草刚刚冒锥儿,却无“青”可踏,踏青要在五月端午节。还有一条民谚说:“清明不脱棉裤,到老变兔。”当然,老年人仍然固守“春捂秋冻”的古训,顶多是将厚棉衣换成了薄棉衣。年轻人却早已迫不及待早早地脱掉冬装,换上时尚的春装,或去为死去的亲人祭扫,或去广场、郊外放风筝,以感受和煦的春风。

  二十四节气歌说:“清明忙种麦,谷雨种大田。”这一点也适合哈尔滨地区。清明前后,哈尔滨郊区及所属县(市),正是备春耕、播小麦的大好时机。

温馨提示:微信搜索公众号【哈尔滨本地宝】,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【清明节】可获哈尔滨清明祭扫出行、代祭预约、清明放假|高速免费时间、哈尔滨免费景点、各类主题游玩推荐等!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